蹉跎莫遣韶光老,人生惟有讀書好。讀書之樂樂何如,綠滿窗前草不除。
    
不要蹉跎歲月,人生只有讀書是最好的事。讀書的樂趣是怎樣的?好比綠草長到窗前而不剪除,放眼望去,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。
    
    本期主持人
    
讀書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,開拓我們的視野,豐富我們的生活。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,當我們被碎片化閱讀所裹挾,開始變得膚淺和浮躁時,很多人開始嘗試回到知識的源頭,用讀書的方式來重拾對于世界、對我自我的認知,通過讀書提升思考力,拓展知識邊界,實現更好的個人成長。
    
    讀書會坐席 
    
    感謝吳老師不辭辛苦的遠道而來,為我們的讀書會增添光彩,讓我們重新理解了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之間的關系。
    
    
    世界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。
    
    世界觀決定著人生觀和價值觀。作為對人生意義和目的的特定理解的人生觀,以及作為主體設定其價值目標和行為取向的價值觀,都要以一定世界觀作為思想基礎,并支配其人生思考和選擇的表現形式。 
    
    世界觀與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統一的,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世界觀。
    
    世界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,它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追求和對現實生活的價值選擇.沒有科學的世界觀,就不可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。 
    
    
    下面一同進入智成纖維第119期讀書會 
    
    
    由杜世志給我們帶來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    
    
    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,出自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,指站在正義、仁義方面,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;違背道義、仁義,必然陷于孤立。文章通過對“
    天時” 、“地利”
        、“人和 ”,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,層層遞進。論證了
            “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的道理。
                
    由王亞平給我們帶來《季氏將伐顓臾》
    
    
    《季氏將伐顓臾》是選自《論語》中的一篇散文,文中記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場對話,集中討論魯國貴族季氏企圖發動戰爭,攻打小國顓臾[zhuān yú]的問題,明確表達孔子反對武力征伐,主張
    “仁者愛人 ”的思想。
        
    由陳志蓮給我們帶來《子魚論戰》
    
    
    《子魚論戰》是春秋時期文學家、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。此文是宋楚泓水之戰始末的記述,以對話的形式展現了兩種對立的軍事思想的激烈沖突。其中重點說了子魚對戰爭的看法,他的英明遠見與宋襄公的迂腐固執形成了鮮明對比。
    
    由張德雄給我們帶來《種樹郭橐駝傳》
    
    
    《種樹郭橐駝傳》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,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,說明“順木之天,以致其性”
    是“ 養樹”的法則,并由此推論出
        “養人”的道理,指出為官治民不能 “
            好煩其令”,批評當時唐朝地方官吏擾民、傷民的行為,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。
                
    由彭瓊舒給我們帶來《鬼隱》
    
    
    《鬼隱》選自《閱微草堂筆記》中的一篇,顧名思議,鬼隱也就是所謂的隱姓埋名,隱居,講到的是當時社會官員爭權奪利,厭惡這種環境風氣,所以隱居到一清靜的地方。
    
    由黃小龍給我們帶來《諱辯》
    
    
    《諱辯》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議論文。當時的著名詩人李賀因避父親的名諱(晉肅)而不能參加進士科考,像其他讀書人那樣取得功名,以致前途受到影響。韓愈對此十分憤慨,表達他反對將“避諱
    ”搞得太泛濫的主張。
        
    由方金海給我們帶來《禮記·月令》
    
    
    《禮記·月令》中的這篇孟春之月,指的農作物、人都應遵循自然,有益于生產的發展和正常的進行,不能站在它的對立面破壞它。
    
    有人曾經說,胸懷經天緯地,放眼群雄逐鹿,廣交四海賓朋,大作天下文章。
    而我們有幸能齊聚一堂,品味書香,與書籍心靈的契約留下情感的烙印。智成纖維第119 
        期讀書會就要劃上句號了。一起期待我們精彩的第120
            期讀書會,我們下期再見。